本報訊 (記者 庾 康 李仲勛)蘇州要保持“魚米之鄉”稱號,靠誰來種地、怎麼種地?這些疑問現在有了好消息。24日,針對培育職業農民,蘇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關於進一步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意見》,將鼓勵更多年輕人通過深造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現代化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其中,“上農校全額資助,搞農業可領補貼”等條款“含金量”很高。蘇州市吳江區糧食局局長陸峰高興地告訴記者,開啟制度化培育職業農民大門,是“期盼了很久的事情”。
  在蘇州,目前全市90%以上承包耕地實現規模經營,90%以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實現流轉,流轉土地中有90%以上流轉到村集體。依托土地集中規模經營,蘇州構建了一個以“四個百萬畝”為核心的現代農業體系:即建設100萬畝優質糧油、100萬畝高效園藝、100萬畝生態林地和100萬畝特色水產。蘇州市相關負責人坦言,目前,在蘇州與土地打交道的本地農民只有20萬人,面臨著日漸老齡化的現狀。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的職業農民短缺,已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
  記者註意到,蘇州準備培養的新型職業農民並非“急就章”。“培養不能急於求成,必須精細化培養,不是培訓個三五日發個證書就行的。”蘇州市農委負責人介紹,根據計劃,蘇州力爭每年培育本地戶籍農業院校畢業生300名以上,吸引各類有志從事農業的中青年200名以上,培訓現有農業從業人員1000名以上。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支與蘇州現代農業產業需求相適應的高素質現代生產經營和社會服務隊伍。
  新型職業農民由誰來培養?雖然相關操作方案還沒有制定,但是在蘇州各地均已開始探索。其中,校地合作是一現實路徑。太倉從2013年起,由政府出全額學費,分別在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和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開設 “太倉班”,已經各招收兩屆,共近200名學員。班上學生都是太倉籍應屆高中畢業生,經過自主報名、專業筆試和麵試等篩選程序。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農學園藝系大二學生潘鋆皓是“太倉班”學員,為了學好農技,他在學校有3分“承包地”,在老師指導下,學種四季瓜果。他說,我雖長在市區,但農業的天地同樣廣闊。
  為讓職業農民安心,蘇州明確,凡是本地戶籍的優秀初高中畢業生,在公佈的涉農專業高等院校學習期間,政府給予全額學費資助;鼓勵大學生返鄉務農自主創業,創業初期,政府每年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補貼期限暫定5年,還將建立新型職業農民住房公積金制度。  (原標題:蘇州制度化 培育職業農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englqc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